书籍装帧设计

(一)何为一本好书
  书,其本意是将信息汇集、排列、装订成册,谓之书。书籍是传递思想的载体,是内在永恒的文化生命体。好书,令人爱不释手,读之受益,好书是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功能相融合的读物。
  一本理想的书应体现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她为你插上想像力的翅膀。
  活字的发明和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通过印刷广泛流通,信息再也不是特权者独揽的专利。书的出现使广大民众随时都可得到必需的信息源。书将包罗万象的世界有条有理地进行科学的归纳,聚结成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就是书的本质,时代的产物。
  书的制造者,身负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依靠作者、编辑、装帧者到印刷者之间的默契配合,更有赖于创造性的斟考和读者诸多营养的积淀,即使是信息泛溢的今天,出版业已成为传媒主角和信息产业大户,书店里充填着五花八门装璜精致的书籍,这与六、七十年代文化贫血的时期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冷静相观,那种美观实用,流畅易读,趣味无穷,想像力丰富,真正令人为之一惊的书籍,还是不多。
  责任在谁?是著书者、编者、设计者、印刷者观念的滞后:著者提供内容,编辑把握校对,设计担当包装,印刷提供成品,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分工观念和陈旧的思维方式。这种不般配的婚姻,无法孕育出理想的有情感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作为这一现状的“责任人”之一——书籍装帧者更应意识到毋宁说是受到时代逼迫,不得不也不能不更新观念: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信息编织到视觉效果,学会始终追求由表及里的书籍整体之美的设计理念的把握,并能赋于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以及具有创造戏剧化想像空间的能力。从书籍的外表化妆师到书籍的形态设计者,从装帧到book design,时代需要我们完成书籍设计观念转换。



《外交十记》·敬人书籍设计

《敬人书籍设计2号》

《敬人书籍设计》

《对影丛书》·敬人书籍设计
  一位学者和一位画家的对话,两本合二而一的联体书。黑白、阴阳、左右、竖排、横排……诸多设计语言表达的思考,体现东西文化探讨的主题。
  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貌,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精神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
  让读者阅读起来方便、易读、有趣,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本好的书籍设计。

(二)20世纪书籍设计进程
  中国现代的书籍设计受外来影响仅百年历史。五四运动启开文化锁国之门,西洋装帧之风吹进东方古国。30年代,鲁迅将日本的书装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中国,使中国在原有的悠久书籍艺术的基础上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世纪的这100年,欧、美及日本的书籍艺术也并未静止不前。自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运动时期书籍设计的中心人物威廉姆·莫里斯为开端,从他所开始极力推崇展示书籍之美的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到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德国表现主义书籍设计;从20世纪初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意大利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到在俄罗斯兴起的具有革新意义并成为现代书籍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运动;从强调编辑、编排理性化的包豪斯理念到潜意识关注周围世界的超现实主义设计风格;从流行于法国艺术大师们独行其道的书坊潮到将书籍原有形式的解体,注入动感的物化新形态书籍的设计流;从动荡的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以最具创造性的语言关注现实生活的大事件、强化内容要素的波普艺术到进入极限抽象意境的概念美术书籍的流行,现代书籍设计已不局限于书物传达信息载体的功能和内容自身主题的限制,而将书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书的雕塑”。书不仅是为了阅读,也可供品味、欣赏、收藏,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实体的存在。
  20世纪这100年,作为信息容器的书籍形态,装帧设计家在纷繁的设计空间中,对于书的作品本身的表现已显得游刃有余,而今天21世纪书籍又应如何超越过去,投入那种生动的、新鲜的既具有叙述技巧又能传达艺术表现力的整体设计中去呢?关注当代中国的书籍设计,我们来寻找与国外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从书的外包装到书籍形态,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书籍设计象社会的变革一样,也必须改变过去书籍装帧的老观念。我们应随之对今天的设计学、工艺学、编辑学等理论作一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中国的书籍设计真正进入新世纪的丰富多彩的美妙世界。


《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敬人书籍设计


《生命意识丛书》·敬人书籍设计